地方生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最发人深思的10幅网络照片,建议您看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09: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最发人深思的10幅网络照片,建议您看看!!!

顶 ~~
真的不想让贴子沉下去
我昨天晚上是流着泪把这些图片发完的
真的 真的 我无法安稳 无法平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09: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最发人深思的10幅网络照片,建议您看看!!!

一位大学毕业生在参加某单位的招聘时,因右腿残疾报名遭拒绝。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怨天尤人,而且选择了靠捡垃圾自食其力。

  9月9日,来自印江自治县缠溪镇的杨泽林向记者诉说了他坎坷的经历。现年36岁的他出生在贫困的农家,3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腿残疾。杨泽林从小读书很用功,高中毕业后无缘继续上大学。1989年9月,杨泽林成了村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尽管收入低、工作苦,他却整整干了13年,其间多次受到学校及镇、县的表彰。2002年9月,杨泽林考入了铜仁电大中文班,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杨泽林在电大读书期间,主要靠在家务农的弟弟资助,地、县残联也曾多次向他伸出援手。他自己也利用课余打短工,采写新闻挣些生活费,今年7月,杨泽林终于顺利毕业。

  8月29日,杨泽林满怀信心到印江自治县参加某单位的招聘,领导对他说:有文件规定像你这样的残疾人不能参加竞聘……

  报名遭拒后,杨泽林并没有怨天尤人,他来到了铜仁市请教一位捡垃圾的老乡,走上了靠捡垃圾谋生的道路。如今,靠捡垃圾卖,他每天可收入10元钱,只能维持基本生活。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泽林坦然说,捡垃圾卖也是就业,对他而言,这只是暂时的,他最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记者在采访中还得知,杨泽林在2002年7月曾当选为贵州省第四次残疾人代表大会代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10: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最发人深思的10幅网络照片,建议您看看!!!

谢国江,一个普通士兵的名字,在沂蒙山区家喻户晓。就是这个“小人物”,用爱心和艰辛唤起数万人组成“助学大军”,救助了山区3200多名贫困学生。济南军区为他荣记一等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其颁发“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

   五载节衣缩食,资助10名贫困儿童上学

  谢国江踏上漫漫助学路,源于一件偶然事情。

  1995年春,入伍还不到半年的谢国江,因训练劳累过度被送往医院治疗。

  同病室有个吴大爷,身患淋巴癌去世,给残疾的老伴和一双正上学的儿女留下一万多元债务。

  “娘,我去打工,挣钱还债。”15岁的儿子哭着说。

  “不,哥的成绩比我好,我去挣钱供哥上学!”14岁的女儿跪在了母亲跟前。

  病房里的人都落泪了,谢国江哽咽地对吴大娘说:“他兄妹俩年龄还小,这学不能不上啊!学费就让我来承担吧!”

  谢国江拿出身上仅有的300元钱,让兄妹俩交学费。从此,他定期将节省下的士兵津贴费寄给吴家。在他的资助下,哥哥吴贯圣现已中专毕业。妹妹贯虹也上了高中。

  一天,谢国江得知苍山县磨山镇东土门村有个叫高敬敬的女孩,8岁丧父,母亲精神失常,离家出走。小敬敬只好辍学在家。

  利用连队给了半月探亲假的机会,谢国江坐车到了苍山小敬敬的家。

  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呀?除了一个用土坯垒成的锅灶,空无一物。一同前来的老村长几次鼓励小敬敬:“这位解放军是特意从远方赶来助你上学的,快叫叔叔!”可敬敬一声“叔叔”没喊出口,就“哇”地痛哭起来。

  谢国江在小敬敬的破茅屋里住下来,白天跑村、乡,帮她解决生活困难,晚上就帮她补习功课。此后三年里,谢国江不断地给敬敬寄去上学费用,还给她写了48封信,勉励这位深山孤女奋发读书,成才报国。

  谢国江当兵5年,一直资助着10名贫困儿童上学。他不抽烟,不喝茶,连刷牙时牙膏也只是象征性地挤上一点点,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失学儿童身上。

   九下沂蒙,为两千贫困学生建立“特殊档案”

  1997年秋,谢国江考入了济南陆军学院。人离开了沂蒙军营,心仍牵挂着山区孩子。他决定利用假期实地考察儿童失学状况,建立“沂蒙山区失学儿童档案”。

  莒县桑园乡板石村有个小姑娘,名叫梁永美。谢国江第一次进山见到她时,她才5岁,患了白血病躺在床上,双腿浮肿,左腿根已化浓流水。为了给孩子治病,家中甚至卖掉了爷爷的寿棺。当时,谢国江把身上带的几百元钱全留了下来。

  第二次,谢国江带来了自己募来的捐款,送永美到医院做了截肢手术。

  转眼到了上学的年龄。一天,小永美拖着截去左下肢的腿,爬到山坡上的小学,趴在门外听老师讲课。老师出门一看,完全惊呆了。只见小永美那沾满泥巴的小手被山石划破,石板路上留下道道血痕。

  就在这天,谢国江第三次来到这个苦孩子身边,不仅与乡、村、小学联系,让她进了课堂,小永美还成了他“长期关注的沂蒙孩子”之一。

  九进沂蒙,行程达一万多里,谢国江调查了上百个乡镇的200余所中小学,走访了42460名贫困学生,整理出一套“沂蒙山区贫困学生档案”。这凝聚他汩汩心血的“特殊档案”,成为谢国江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区孩子的“第一手资料”。

  南行万里,为二百失学儿童找上资助对象

  1999年暑假,是谢国江第六次走进沂蒙,16天里走访207名失学儿童,并全部拍摄了照片。为帮助这些孩子在开学前找到“资助对象”,他决定到南京去找他的老同学。

  此时,他身上只有84元钱,买了张临沂至南京的车票和一袋方便面,仅剩下五角钱。

  车到南京,无钱坐公共汽车。他步行了五六个小时,才赶到老同学就读的审计学院。老同学见面,寒暄话还没说完,疲惫不堪的他就已经坐在椅子上睡着了。

  醒来,说出自己此次“南京之行”的目的,老同学及其同室校友都很感动。他们连夜复印了1000份“救助沂蒙老区失学儿童倡议书”,从商店要来几个纸箱,又从附近废品堆里拣来一些硬纸板,贴上谢国江从沂蒙拍摄的失学儿童照片,照片下方写着每个孩子的姓名、家庭住址。

  次日是星期天。谢国江和审计学院7个大学生,来到南京闹市区鼓楼大街旁,手持倡议书,摆下一地照片,向过路人宣传。

  之后的几天里,谢国江跑大专院校,串街道、工厂。南京之行,使30多名老区孩子有了“助学对子”。

  “南京大捷”之后,谢国江又转到南通市。因连日在风雨中奔波,他发高烧到39度多,一连打了三天三夜的吊针,才清醒过来。病未好,他又带上“失学儿童档案”上路了。在如皋,他为18名孩子找到了资助对象。在南通中学、南通师范学院,他发动100多名师生加入到资助沂蒙儿童上学的行列。

建立五十三个“爱心联络组”,救助三千余名贫困学生

  谢国江的义举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一次,中队长李长欣、大队长刘鹏在夜里查哨时,发现他正打着手电筒给老区儿童写信,知道了他的“秘密”。第二天,学院院长李洪程、政委范作辑知道此事后,立即指示学院政治部整理出谢国江的事迹材料,并号召全院官兵向他学习。接着,全院每个学员队都成立了“爱心联络小组”,组织全院官兵加入助学行列,全院官兵共资助30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在陆军学院领导支持下,谢国江把“爱心活动”延伸到驻济18所大专院校。他带着自己在几百名失学儿童家中拍下的照片,在各学校巡回举办“沂蒙山区失学儿童图片展”,数以万计的学子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有的捐款助学,有的“承包”下一至两名贫困儿童的学费。如今,53个“爱心联络小组”遍及山东、河南、河北、江苏4省18市地43所军地大中专院校,使老区32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救助。
(《 光明日报》2000年8月16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10: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最发人深思的10幅网络照片,建议您看看!!!

武汉街头,一位贫困大学生的父亲挑着扁担送女儿上大学,他们来自安徽一个偏远的小村,女儿是该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女研究生。  高宝燕 摄
    “我能想象得出,马加爵杀人之前是怎样的绝望。”在北京一所师范院校就读的大一新生张凯说。
  张凯来自山西省晋城泽州县泊村,父母都是农民。这一年他的学费来自全家亲戚的东拼西凑,小他3岁的妹妹因而被迫中途辍学。这所师范院校今年的学费为5000元,加上其他费用,张凯在交纳了将近7000元后得以入学。
  张凯只是大学校园里贫困生群体中的普通一例。据权威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贫困生人数将近300万,绝大多数来自农村。

  “我如何努力也无法融入”
  采访贫困生的过程并不顺利。有的人婉拒了,有的干脆态度冰冷地突然挂掉电话,在记者拿捏语气刚刚表明采访意图的时候,另一些贫困大学生却是心态开放而友好地接受了采访。来自内蒙古的赵杰说,“我们缺少的正是一个倾诉的渠道。”
  “中学的时候,我第一次来到城市。周围同学的生活方式刺激了我,他们家里的条件好像都不错,这从他们花钱的样子就能看出。”就像马加爵一样,那种隐而不发的沉重感从中学时代就伴随着很多来自农村的贫困生。
  卢林生于福建一个普通农家,父母靠卖水果维持生计并供养他读书。“赚钱很难,有时候荔枝只卖到三四毛钱一斤。”卢林说,高中时代他一直深感自卑,“我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是农民。有段时间,我甚至仇视我的家庭。”卢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
  贫困生在进入大学前就普遍背负着深重的压力,考上大学是他们认为可以改变生活的惟一方式。“第一年没考上,心里特别难过。家里砸锅卖铁供我读书,感觉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我选择了复读。”张凯当时所在的中学是重点中学,但他最后去了一所教学质量非常一般的民办学校复读。“他们答应免掉我全部的学费。”那一年,张凯憋足劲,最终考到北京。
  “报考师范,当然有经济方面的考虑,学费相对低,而且补助也稍微高点。”一位来自山东的学生说。有调查表明,经济资源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农村考生报考志愿的取向。“热门专业、名牌院校的分数和学费往往高于一般学校和专业。冷门专业和院校,像农林师范类院校,不仅有学校的各项补助而且还有降分的优惠。相对前者,后者对农村考生的吸引力更大。”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农村考生被迫放弃他们曾经的梦想。“我其实并不想当老师,一直想学计算机,理想中的学校是清华或者北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我不能只为自己考虑。”
  更致命的沉重感出现在进入大学之后,首先来自于经济上的窘迫。根据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做的调查,北京高校中,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的大学生可视为贫困大学生,不足100元的为特困生。按照这一标准,贫困生目前占北京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5%以上。
  调查同时发现,七成以上的贫困生认为受影响最大的是日常生活,如吃饭问题,为节约伙食费,一天只吃两顿或饥一顿饱一顿的现象很普遍。一位在西安读书的学生在电话里说,她曾经在洗澡的时候晕倒过两次,医院说是严重营养不良。
  “大家相约一起去看电影的时候,我总说没时间。这种集体活动我几乎都不怎么参加,孤独感是有的,但我又能怎么样呢?”来自内蒙古的赵杰已经是研究生二年级了,她常常觉得心头的负担几乎就要超过自己忍受的极限,“我要为父母还那些欠下的债,还要供弟弟和妹妹读书。这个家里惟一能依靠的人就是我。”
  为了解决困境,贫困生们常常为增加收入而在课余奔波。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同学,都在外面做家教,有的还同时兼做3份。
  贫富差距在宿舍这个小环境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来自福建的卢林就将其宿舍的7个人划分为四个阶层:实现小康生活的(两位同学的父亲都是老板),温饱向小康迈进的(三位同学来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一位同学来自条件还过得去的农村家庭),而他自己则是“在饥饿和温饱线上挣扎的人”。
  城市生活也给贫困生以冲击。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进入大学首先要接受的是城市社会化过程。但城市本身和城市学生给了他们疏离感。“没钱我可以通过家教来补。但农村和城市巨大的文化差异,始终让我感到孤独。我如何用力也无法融入。”一位农村学生真诚地对记者说。
  他们因此对自己天然的不足感到“羞怯”。“刚到北京时,看到这么多高楼、博物馆、立交桥和地铁都很激动。但新奇感一过,就发现有些东西你无法享用,因为你没钱。有的东西则是因为你并不拥有这方面的素质。”
  正如一位农村学生所言,“对我们农村人来说,城市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是在从一个比较低的地方往高处走。这个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到自己的不足,比如你的普通话讲不好,不懂音乐和计算机,没有那么多见识。这些‘短’常常在折磨着我。我无法自信起来”。
  但不是贫困大学生都有心理困境。广州某高校的张梅说:“我来自粤东山区,父母都在农村。贫困没有对我造成什么影响。与同学们相处得也很好。这可能跟我性格有关吧!”

  宽容些,友善些
  教育学者杨东平认为,“贫困大学生群体”这一概念出现的标志性时间是1998年。当年中国高校招生收费全面并轨,免费上大学成为历史。次年5月,国家教育部宣布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这直接带来了高校贫困生的大规模增加。
  自1980年代以来日渐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也无可避免地体现在校园里。一位89级大学生回忆,他当时读书时并未感到有多少经济方面的差距,在94级大学生应峻眼里,虽然自己来自农村家庭,但求学期间花费上并不感觉特别紧张。他最好的几个朋友都来自城市。当时经济差距无非是“吃小炒”和“普通灶”的区别。
  时间流转到1990年代后期,校园风景变化很大:有人开着私家车上课,有人却仅靠两个馒头度日。而校园里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隔阂也更多地显现出来。
  “我们寝室6个人一间公寓,条件很不错了,可是有1个是乡下的,他可把我们害苦了。以下几点就是我们对农村学生的认识:脏———不讲卫生可以一个星期只洗一次澡(这里可是湖南);土———衣服土得要死,还净是些地摊货。只晓得穿烂得稀烂的西装,还打领带,要多土就有多土;爱占小便宜———无论买什么都斤斤计较,任何东西能省则省;没公共道德———我们看书的时候跟老乡大声喧哗,上厕所不冲水;路痴———上街从不知道路的,人又憨,买的东西都是笸箩货(假冒伪劣产品);学习一般———也不比我们好。”
  这则短文最先流传于某校园网。它引发了数以百计的跟贴和声讨。有人认为,其残酷就在于,直言不讳地捅破了横亘在城乡学生之间那层心照不宣的心理隔膜。
  心理学者感慨,我们缺乏对贫困大学生处于真正理解之上的“关注”。“他们的问题不是自己造就的。我们是否给了他们多一点的理解呢?”对于贫困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如此评价,许燕长期致力于贫困大学生心理专题研究。
  许燕认为,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他们承受的变化更多。这些变化来自四个方面:环境不适应,农村和城市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农村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譬如手机、电脑甚至饭卡,都不会用;学习不适应,在当地学校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渐渐失去优势,面临重新定位。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一些贫困生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转变;文化不适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文化自我中心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心理不适应,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上显得自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脆弱而自卑。
  这些种种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则取决于个人性格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一部分人由于改变和适应没有很快得到理想回报,就变得十分消极,不再试图改变自己。
  心理学研究认为,越是感觉到不足的地方就越容易敏感。虽然这些不足并非其个人造就。张凯就有这样的体会,他因为普通话说得不好,有时候就不敢开口说话。“常常有人笑,我越来越不愿意说话,性格好像更内向了。”
  在此种情况下,外界环境是否宽容友善就显得格外重要。以马加爵为例,心理学者分析认为,其心理根源就在于他在各方面感觉地位都比较低,常常出现在被选择的位置上。在这样的心理境况中性格自然不会开朗,越自闭就越没有朋友,终成恶性循环。

  鼓励他们心理自立
  来自福建的卢林说,他大学期间最痛苦的经历是去年的一个晚上,宿舍几个人表决商量“要不要让他搬出宿舍”。原因是他无法和他们讨论一些“时尚”话题,也没有钱去参加他们集体的出游,因此被定性为“不合群”。“他们商量到凌晨两点,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屈辱。”卢林最终调换了宿舍。
  宁夏大学近日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撼: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
  如此的心理暗流在大学校园里四处涌动却无宣泄之处。“我想象不出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向陌生人说自己的事”,内蒙古的赵杰说她从来没有想过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虽然她所在的北师大在心理咨询方面有颇好的口碑。赵杰说,压力实在太大的时候她更习惯找几个好朋友说说。
  男生则连找人倾诉的习惯都没有,他们绝大多数选择了“自己熬过去”。“我常常感叹北京之大,却找不到一个能大喊一声的地方。难受的时候,我就去操场跑步,一圈接着一圈。”来自山西的张凯说话时有点委屈。
  在马加爵事件发生后,云南、上海各高校开始为入校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大学生心理问题在马加爵事件后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心理学教授许燕认为,此举绝对是必要的。她认为,对于贫困生而言,与经济自立相比,心理自立更为迫切。1998年,许燕曾对30个贫困大学生进行了跟踪4年的心理咨询实验。4年后,其中一半学生被保送或考上研究生,他们的性格多数变得开朗而自信———入学时,这些人曾被认定为有严重心理疾病。
  许燕认为,心理咨询目前所以没有被学生广泛接受,一是因为尚未适应,二是因为目前提供心理咨询的人员不够专业化。
  另一种全新的救助尝试正在引起人们的注意。2002年,福特基金投入200万美元用于“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项目。据悉这是福特基金目前对中国教育项目提供的最大一笔资助。
  “在做项目之前我们走访了西南8所学校,就是想搞清楚贫困生他们最需要什么。原来传统的方式就是给钱,决策的过程也是由校方决定。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倾听学生的声音。”该项目负责人郝冰女士对记者说。
  在调查中,工作人员就发现校方和学生存在分歧。“一开始,校方管理者认为,我们就是缺钱,给我们钱买硬件让学生用就行了。但学生们在做问卷时,却认为自卑和孤独自闭是他们最难解的心理问题。”有学生就说,穷,我们可以少吃一点,但心里的苦想什么办法也排解不了。福特基金调研发现,提高贫困生的能力是解决其心理问题最好的方式。与以往单纯“奖、贷、助、补、免”等直接经济资助手段不同,福特项目通过组织培训、心理咨询、创办社团等方式,使贫困生在个人技能,沟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方面得以全面提高。
  在项目原则的鼓励下,西南8所高校为贫困生专门建立了计算机室、免费英语和普通话培训及各种社团组织等。教育部有关人士也表示,福特项目以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为目标的资助手段值得社会借鉴。
  贫困大学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结构性问题,采访中各界人士均表示,简单地靠开“心灵鸡汤”和小范围的能力资助作用相当有限,最终的解决方案还是要靠来自政府的制度安排。一直专注于教育公平研究的学者杨东平就认为,最迫切和彻底的方法,一是降低高校学费标准,使其不要超过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二是建立完善的助学贷款制度。
  (本文涉及的所有贫困生均为化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10: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最发人深思的10幅网络照片,建议您看看!!!

下雪了

各位悲痛、悲愤、怜悯、悲悯、震动、触动等等……
都是因为各位做在房间里,有电脑,还能上网,刚吃过饭,或者边上网边吃着零食……呵呵, 说不定在搞网恋,看美女……

说不定您窗外就有人在忍受饥饿,寒冷,对于明天怎么活,还不是很清楚。满脑想的是,今晚在哪睡,到哪能弄点吃的……

相信这些您窗户外边的人要是看了以上照片,就不会悲痛、悲愤、怜悯、悲悯、震动、触动等等了……顶多看了那幅尸体照片,说耶,好恶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10: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最发人深思的10幅网络照片,建议您看看!!!

英雄探亲
男儿一跪仍英雄!!!!!!   
他——是一位西藏运输兵,军功章代表着他为祖国立下的汗马功劳, 可他连自己的妻子难产死亡都没来的及看上一眼。
下跪, 在妻儿的墓前下跪……
男儿一跪仍英雄!

张良善永远不会忘记1992年。那年10月,他即将分娩的妻子何桂丽患感冒住进了医院。当时,要拉上山的油罐已准备好,次日一早就出发。车到狮泉河,留守处把电话打到分区,说张良善爱人第二次住院,即将分娩,是难产,挺危险的。他驾着汽车在高原飞驰,大车要5天才能走完的路,他用了1天1夜就赶完了。到叶城时,孩子已经夭折,妻子也因大出血生命垂危。他在医院守了15天,在妻子弥留之际,他含泪问爱人还有什么话要说,爱人只是摇摇头,好半天,才流着泪说,以后跑山上的路,要慢一些。他悲痛欲绝地埋葬了妻子,然后去买了两袋水泥、一些沙石,要亲手给妻子立个墓碑。墓碑做好了,还没刻完碑文,他得知营里要往阿里送一批战备物资。张良善主动请战,他说,我要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爱人的悼念之情。他又一次战胜了阿里。从山上下来后,他在妻子的墓碑上刻下了碑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10: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最发人深思的10幅网络照片,建议您看看!!!

桌子坏了,也要上课,好熟悉的画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10: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最发人深思的10幅网络照片,建议您看看!!!

表演,为了午餐
我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看到这些照片,来唤醒亿万中国人的人性,发挥我们智慧的本质,来救助这些人,这些上帝对待不公平的无辜人!
中国人有时侯太过做作了,总是把不好的东西掩盖、领导一次次视察又有用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10: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最发人深思的10幅网络照片,建议您看看!!!

他母亲最多25岁,在大学篮球场上捡矿泉水瓶来养活他。这小家伙的父亲我倒没见过。注意他身上的线。每天他都被栓在电话亭旁。他母亲在篮球上劳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10: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最发人深思的10幅网络照片,建议您看看!!!

他母亲最多25岁,在大学篮球场上捡矿泉水瓶来养活他。这小家伙的父亲我倒没见过。注意他身上的线。每天他都被栓在电话亭旁。他母亲在篮球上劳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10: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最发人深思的10幅网络照片,建议您看看!!!

他身后的篮球场就是妈妈工 作的地方
这孩子快2岁了。只会爬。还不会走,
偶尔也能站起来,但迈出一步就会跌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10: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最发人深思的10幅网络照片,建议您看看!!!

不知道小红线还要栓他多久。生活是无情的。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被栓住的。只是我们不知道。就像这个小孩。他也许只知道:自己生下来,就该被栓住。
其实,我们身边随时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都是被生活驾驭的小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10: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最发人深思的10幅网络照片,建议您看看!!!

爸爸说,没钱供我读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10: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最发人深思的10幅网络照片,建议您看看!!!

电话:小芳~大城市很漂亮
:娘 我在这里很好啊 能挣钱 活还轻 您别操心 过了年 开了春就回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10: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最发人深思的10幅网络照片,建议您看看!!!

我爱国家,我爱毛主席,谁来爱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地方生联盟 ( 沪ICP备10219162号-68 )

GMT+8, 2025-9-9 07:43 , Processed in 0.04094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