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故事: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2003年的冬季大征兵中他依法被征,即将到最艰苦的海军路战队去服役。
这位年轻人自从获悉自己被海军路战队选中的消息后,便显得忧心忡忡。在加洲大学任教的祖父见到孙子一副魂不守舍的摸样,便开导他说:“孩子啊,这没什么好担心的,到了海军路战队,你将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配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内勤部门,就完全用不着去担惊受怕了。”
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呢?”
爷爷说:“那同样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在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年轻人问:“那么,若是被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呢?”
爷爷说:“那也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如果你被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那也是值得庆幸的好事。”
年轻人问:“爷爷,那我要是不幸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呢?”
爷爷说:“那同样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安全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那担心岂不多余。”
年轻人问:“那要是不幸负伤了呢?”
爷爷说:“你同样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依然能够保全性命,另一个是完全救治无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还担心它干什么呢。”
年轻人再问:“那要是完全救治无效怎么办?”
爷爷说:“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作为敢于冲锋陷阵的国家英雄而死,一个是唯唯诺诺躲在后面却不幸遇难,你当然会选择前者,既然会成为英雄,有什么好担心的。
爷爷的话,蕴藏着哲理。
该发生的事情要发生,人生就是这样。但是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不同的机会,看你自己遇到问题的心态。你用乐观而豁达的心态去看问题,你会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坏机会也存在着好机会;你用消极颓废悲观的心态去对待,好机会也变成了坏机会。对一个积极生活乐观向上的人来说,人生的所有机会都是好机会。对一个沮丧消极灰色的人来说,一切都是坏机会。
我曾经看到一个男孩子写的文章,当他失恋了以后,他尝试着用了不同的心态去看自己失恋这个问题,结果他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认识,开始的悲观沮丧被后来的感谢生活的心态所替代,他从另一个角度发现,生活经历给他很多启示,让他学会认识人和社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曾经有过的情感经历让他成熟了起来。
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也是一样,往往是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们,让我们变的成熟起来。
一个工作中的被动,逼着我们去改变自己。很多时候我们有惰性,并不想改变什么。可是生活不是那么风平浪静。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你想太平去混,也许就有了危机,一旦危机不可解决,我们就被逼着改变什么:要么是有能力改变环境,要么就只有改变自己。我想,没有几个人的能力可以去改变环境,于是就“退后一步自然宽”而改变自己。改变我们的性格吧,让我们适应人群;放弃手头熟悉的工作,重新寻找一个新的支点吧;
一个人就是这样被逼着把自己改变来改变去,曾经有的菱角没有了磨平了,我们学的圆润了起来。
在这些变故中,我们要和最大的敌人斗争,那就是自己内心的悲观和失望。“永不放弃”这个口号适应心存目标的人。
在这些所有的人生经历中,我们都应该看到其中的不同机会。我个人理解,当社会环境逼我的时候,我就增长了才干,学会了适应,寻找了机会,生存的本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情感的磨砺得到了最大的坚强,综合素质得到了最大的提高。生活逼迫,将很平庸的人提炼成了一个成熟的人。但是我真的感谢生活让我体验了那么多,我感谢曾经嫉妒打击误会我的领导、同事,是他们让我迅速进步;我感谢把我很小推上社会不管的妈妈,是她让我有了极强的个人生活能力。
我改变了很多次工作,涉及了很多不熟悉的领域,与许多不同的人打过交道。我根本就不怕到一个陌生的单位工作,我已经具备了坚强的神经和心脏。我孩子说:“妈妈,你是个坚强的女人”。我不知道他一个几岁的孩子为什么居然对我有这么一种评价?
人都可能在一段时间里政治上很惨的走麦城,可能在一段时间里非常的穷,也可能在一段时间里没了工作和收入,被别人看不起。但是我认为,一切都可以改变。而且,我也就是用一个坚定的信念在鼓励自己去争取改变!于是,就真的有了改变。
当然,唯一不变的是我的家庭。
如今的一切,在我的眼中都是机遇。真的,没什么需要怕的,一切都是机遇。
调动与不调动
有的朋友说,自己在一个单位习惯了,人际关系和工作内容都熟悉,不愿意再调动.这是普遍心理.
谁想离乡背景的去走动呢?除非你自己是个不安份的人,不想有什么收获,就想寻求刺激.我说这个话一定有人不同意,好象常常调动工作的人都是不安份的人!不同意!
是的,不同意,连我都不同意.这个社会变化太大,我们在其中那么渺小,自己那里还能保护自己?一个单位垮了,不管是经营原因还是政策变化,我们都不得不变动,许多过去红的发紫,富的流油的单位,在社会变化中顷刻间就变成了亏损和破产企业,职工也就跟着变成了下岗待业人员.
因此在大环境变动的情况下我们也只好被逼着变动.
另一种是人为的变动,那就是自己内心的感受.
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经不在乎世俗的眼光看问题,纯瘁想寻求自己内心的精神家园,打起背包做驴友、开着一个破吉普跑去看西藏,每天都在路上奔波;有的人不断地换工作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系统、行业的管理,不在乎一时一事的得失。这些都是自愿的。
另外一种就是被逼无奈的变动了。
一个人在单位上不光是想挣钱,重要的是想发展自己.知识分子更是想有创造性的劳动,还希望得到尊重.这些愿望的满足有的时候超过了挣钱的欲望.
如果这些想法不能实现,内心就会感到压抑,"枯竭的心,需要音乐",这是我写的一个文章,其实,这个时候枯竭的心,不光是需要音乐了,还需要理解,支持,和发展的希望.一个有事业心有抱负的人,谁不想做出点成就来呢?!想混下去得过且过的人总是少数.
但是人际关系也许不允许,单位发展也许不如意,自己内心的强烈召唤是如此的明确,一个有头脑的人就会陷入痛苦.内心常常挣扎与现实和理想之间.
许多刚从学校出来的人一腔热血,但是在工作了以后渐渐地冷却,最后居然用酒吧的酒把自己灌麻木,这样的经历相信许多人都有.
醉酒醒来,一切都没有改变,你第二天照样面对你昨天所痛苦的一切.还要强装笑脸.
我想,在苦苦挣扎的内心和残酷不如意的现实中间"游走"(哈,时髦的名词),许多人每天都在进行着.
我认为有的事情,是需要忍耐的.有些事情,是需要改变的.
有的人会问,你怎么界定这个呢?
我想说,其实社会中生存不外呼几点:挣钱、发展和人际关系。想在三个方面都占齐了,那当然是好的。问题往往没那么完美。
在一个单位你假如有机会发展,人际关系也不错,那么挣钱少也是可以忍耐的。
假如可以挣钱、发展,而人际关系暂时遇到了问题,也是可以忍耐的。
一个单位可以挣钱,人际关系也过的去,就是自己也许永远不能发展,那么你也可以安心地吃这个“安泰饭”,反正你也无所谓是不是要当个什么。
可是,假如在一个单位,挣钱少,人际关系紧张,更别说发展了,那么,你就要坚决地离开!那不但是个是非之地,并且还耽误你自己一生,并且永远地穷着。(我这里用了好几个并且,不是语病,是同时存在的状态)
与其屈辱地让灵魂“死”去,不如奋起而一博。“树挪死,人挪活”,“穷则思变”,“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就是吊死,也要找一棵大树来吊”这些警句这个时候都用得上,你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要用大无畏的精神鼓励自己打破自己已经熟悉了的习惯,敢于走出这个熟悉的“笼子”,飞出去寻找新的栖息之地。也许,新的地方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