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生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各 地 咖 啡 文 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26 14: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然受到全球性歡迎,但是在某地,它似乎不只是一種飲料。
如咖啡、誰是咖啡的飲用者,是它有魅力與神秘的一部份。

義大利 Italy
是歐洲第一個商業上進口咖啡。就在柑桔類水果從東方引進一批咖啡貨品,
在1600年代運斯。流動小販在街上敗賣飲料如檸檬水、橘子水、巧克力與;
被人們稱為「賣檸檬水的小(imonaji)。一旦可以取得合理咖啡,
小販便將它加入他們的。咖啡立刻被義大利接受,並且變成普遍的飲料。

隨著咖啡的風行,咖啡屋跟著與起。
最早的紀錄是在1651年於來亨(Leghorn,義大利西部港埠Livorno)。
這是由一位為烘焙咖啡豆而突發奇想的英國旅行家所提及。
他猜測:「烘焙是偶然,也許是從一種放蕩的口味而來,
就好像某些人喜歡烤肉上燒焦的部分。」
這也顥示BBQ(烤肉)從非常日期就可能為人所熱愛。

到了17世紀末,威尼斯以在聖馬可廣場(Piazza di San Marco)
附近有好幾家咖啡屋而聞名。

佛羅倫之家(Florian’s),據說是歐洲最有名的咖啡屋,於1720年開張。
威尼斯人與國際名湧進那裡閒聊與享受階梯式看臺上交響樂團所演奏的音樂。
著名的藝術家與作家,包括拜倫(Byron)、歌德(Goehe)與盧梭(Rousseau),
都經常光顧此地。薩諾娃(Casanova)也是常客。

在巴都(Padua,位於義大利東北部),
一位以前賣檸檬水的小販開設了佩多奇之家(Pedrocchi’s)-是一間前所未見,
最美麗與俗艷的咖啡屋(Caffe Greco),經常被國際音樂家光顧-孟德爾頌(Mendelssohn)、羅賽蒂(Rossetti)、李斯特(Liszt)與托斯卡尼尼(Toscanini)都是常客。

雖然並非所有的咖啡屋都像佛羅倫之家一樣的高雅─
─有些只比昏暗的密室微亮,但它們卻是知識、創意與政治思想的文化鎔爐。
18世紀到19世紀初,咖啡屋一間接著一間在主要城市開張。
到了世紀末,波特加咖啡館(Bottega delcaffe)己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對所有的社會階層──即專家、藝術家、貿易人員、
有閒有階級的女士與紳士、知識份子與政治淚進主義分子而言,
它是資訊、談話、娛樂,甚至教育的中心。

法國 France
據說咖啡在1644年被帶到法國,但將近15年以後,這種飲料才受到大眾歡迎。
最初飲用咖啡,集中在馬賽附近,是由在中東養成喝咖啡習慣的商人所引進。

同時,在巴黎,1699年,土耳其大使蘇烈文.阿嘎(SuleimanAga)將咖啡帶入路易十四的宮中。
特別為此租用富裕的城堡中舉行了最豪華的咖啡宴會。伊薩克.德瑞立(Isaac D’lsraeli)曾為此事做了生動的描述:
「大使的黑奴們穿著最豪華的禮服跪著,端著裝在小小薄瓷杯裡的精選磨卡咖啡,
又熱、又濃、又香,這些杯子放在金銀製的杯盤中,置於繡以金色花紋邊的絲綢墊布上,
進獻給苦著臉搖著扇子的貴婦人們,她們把塗有口紅、擦了粉、貼了蓋斑布的臉,
貼近此種熱騰騰的新飲料。」

雖然很多貴族很快的接納咖啡,但還是有人覺得它難喝。
路易十四兄弟的德國妻子把它比喻成巴黎大主教的呼吸;
杜塞薇格涅夫人(Madame de sevigne),在淺嚐後就淚烈排斥,
如同她拒絕巧克力一樣。
另一個貴族只把它當成灌腸劑使用,儘管他認為此項功效良好。

咖啡與西班牙人17世紀的西班牙人熱衷喝巧克力,
因為他們的征服者在中美洲「發現」可可豆。遲至19世紀,咖啡屋文化才開始流行。
20世紀初,藝術家與作家是巴塞隆納(Barcelona)、格拉那達(Granada)與馬德里(Madrid)的咖啡屋常客。即使如此,許多年來,巧克力仍是傳統主義者的飲品。

奧地利 Austria上顯示,雖然咖啡屋延至1680年才林立,但維也納人早在1660年代期就在家喝咖啡了。維也納人對咖啡的偏好,無疑地是由奧圖曼大使啟,他在納也納住了好幾個月,即一大批侍從與咖啡。

納也納的旅客享用到咖啡,瘋狂地愛上這種新奇的飲料。
甚至導致市政府財政主管還抗議製作這種材料的爐火所耗掉的木材量過多。
了大使要離開時,維也納人已經向東方貿易公司買進咖啡豆並自沖製咖啡。

大約20年後(1683),納也納受到土耳其的圍攻。
一位貌似土耳其人的波蘭移民,法蘭茲.柯胥斯基(Franz Kolschitzky),
英勇地從敵軍守線溜出來,在等待救援的奧地利援軍與被圍困的納也納人間傳達訊息。
由於他的勇敢,土耳其人被打且倉皇逃走,留下許多奇特的東西。
在這些戰利品中,柯胥斯基要求了一袋袋的綠色咖啡豆。

為了獎勵他的勇敢,這個城市的元老授予他一棟房子,柯胥斯基就在這個城市開了第一家咖啡屋。根據這個故事的其它版本描述,他首先挨家挨戶地賣咖啡豆,後來才要求一棟房子。還有一些版本認為第一家咖啡屋是美國人開的。不管真相如何,咖啡早在維也納出現了。

這個城市的咖啡屋是人潮聚集的地方,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們提供?佳的咖啡(著名的28種類型)以及豐富的報紙與期刊。維也納風格最獨特的地方在於木製報桿、大理石面的桌子與彎曲木製椅,這些後來都成歐洲咖啡屋的戳記。

維也納的客人──通常是男性──就像咖啡屋一樣獨特。如同一位作家所,他們彼此分享著世界觀──一種看待世事的態度,從一點都不想看這個世界去看待世事。

另一位寫著,厭惡室外空氣與運動,幾乎是普遍的特性,他們也不愛好家庭生活。許多人一天之內造訪咖啡屋數次──早上與下午是為了安靜看報;晚上則為了遊戲或知識的交流。

最有名的咖啡屋,諸如格林斯坦(Griensteidl)、斯伯爾(Sperl),擁有一群博學的顧客,作家、政治運動家與藝術家。很多咖啡屋變成某些極端觀點的大本營──例如:格木斯坦多反對女生解放。但是,還是有其他的紡織商人、牙醫、馬匹貿易商、政治家與扒手常去的咖啡屋。

咖啡屋持續增設,不只在維也納,而是所有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Hab**urg dominions)的領土內。在布拉格(Prague)、克拉柯夫(Krakow)與布達佩斯(Budapest)的咖啡屋也和維也納的一樣受歡迎。然而,維也納仍是「咖啡屋之母」。到1840年,全市已超過80家咖啡屋,到了世紀末,總數更達到難以置信的600家。

The Netherlands
身為咖啡貿易大國,荷蘭自然不會有因咖啡所衍生的種種衝突。開始在家裡喝咖啡是源於16世紀文替時。

直到1660年代中期第一家咖啡屋開幕時,幾乎「沒有一戶人早上不喝咖啡。」不只是中上階級,連他們的僕人也可以品嚐咖啡。

這些咖啡屋有其獨特的風格。尤其是黑色鑲版的牆面與閃亮的銅哭來溫暖的氣氛。很多咖啡屋開設金融商圈中,此處經常有商人與經理人聚集在一起談生意。

在某些荷蘭城市,咖啡屋開設在美麗的花園中。在這裡,客人可以在樹蔭下享受咖啡,並且欣賞美麗的景緻。這花園咖啡屋在春天特別受歡迎,整個花個花團錦簇,監開著鬱金香。

斯堪地那維亞 Scandinavia雖然芬蘭人(Finns)保有咖啡用量的世界紀錄,矛盾地,早期的斯堪地那維亞人,卻是很不容易才接受它。1680年代,或許是荷蘭人引進,咖啡很早就被排斥。到了1746年,一只詔書頒布──禁止喝咖啡與茶。往後幾年,那些繼續喝咖啡的人必須要繳付巨額的稅,或是承受器皿被充公的侮辱。喝咖啡在1756年完被禁止,雖然這項禁令最後還是被解除,改以課征巨額稅賦。制咖啡的企圖零星可見,直到1820年代,政府還是放棄了。

關於咖啡屋的描述不多,但也們似乎沒有南方的咖啡屋有錢。在奧斯陸(Oslo),咖啡屋是斯巴達式單一房間的房子,很受學生歡迎,不只供應咖啡,還有搭配咖啡的食物──例如:麥片粥。

芬蘭的中產階級在家舉辦盛大豪華的宴會,客人可以喝到最多5杯咖啡。

德國 Germany一位荷蘭醫生在1675年將咖啡引進德國北方布蘭登堡(Brandenburg)的宮中。這是一位以親咯什爾教派及禁酒習慣聞名的統治者,腓特烈.威廉(Frederick William),鼓勵他這麼做的。大約同一時間,第一批咖啡屋在不來梅(Bremen)、漢諾威(Hanover)與漢堡興起(Hamburg)。其它城市也很快地起而效尤,到了18世紀初,萊比錫(Leipzig)就有8家,在柏林(Berlin),就有10家以上。

咖啡有好一段時間還是屬於貴族階級的飲料。直到18世紀初,中下階級才開始喝咖啡。而在家喝咖啡則很久以後才普遍盛行。

因為多數咖啡屋都是男性的大本營,中產階級的婦女則創立一個咖啡俱樂部(Kaffeekranzschen)──她們的丈夫稱其為咖啡八卦屋(Kaffeeklatch)。

1777年,在一項為了要保護釀酒商與止資金外流的企圖中,腓特烈大帝,相當偽善地頒布一道宣言,其中說到:「看到我臣民咖啡用量的增加,真是令人不舒服…我的子民必須喝啤酒…很多戰役是由士兵喝啤酒的激勵戰鬥而贏得的;朕不相信喝咖啡的士兵是可以信賴,並能忍受困難或打敗敵人的…」

勞動階級禁止喝咖啡,是因為它會造成不孕,但那只會促成活躍的黑市交易。國王最後禁止私人家庭烘焙咖啡豆,甚至指派「稽查咖啡的官員」來追查咖啡香味的來源。這些可笑的事件都是很短暫的,到了19世紀初,咖啡又獲得平反。

德國目前在咖啡用量上領先歐洲各國。在咖啡俱樂部的用餐時間及在週日下午家庭聚會時間都喝咖啡。但是咖啡屋對於貴族婦女而言仍是禁地。可是,在公園裡有許多涼亭與增設帳棚,把只要將在家裡事先磨碎的咖啡豆帶到這些只提供熱水的地方,就可以喝咖啡。而在19世紀交替之際,產生另一種家庭式團體聚會之地──咖啡館(cafe)──在這裡,賣蛋糕也賣熱飲、起初,這些Konditorein是被當作咖啡屋的替代品,最後完全取代了它,而舊式咖啡屋便逐漸消失了。

大英帝國 Great Britain咖啡在英國的早期歷史與歐陸及北美有很大的不同。第一,英國的咖啡屋在全盛時期密集卻短暫。其,在家喝咖啡並不普遍。大部份的英國人似乎都覺得烘焙、磨豆與沖泡等過程繁瑣;把滾燙的開水倒往茶葉上反而較合英國人的胃口。

據說英國卻是最早開始進口咖啡的國家之一。
約輸.愛福林(John Evelyn)1637年的日記提供了第一手可靠的參考文獻,一位土耳其難民把咖啡帶到牛津。這種飲料受到學生與大學教師的歡迎,他們發現它的刺淚性對於熬夜苦讀有所助益。牛津咖啡俱樂部(Oxford Coffee Club)後來成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1650年左右,一位叫約伯(Jacob)的猶太人開了第一家咖啡屋,名叫天使(Angel)。不久另一定出現在倫敦,在麥山(Cornhill)聖麥可的巷子裡,由一位名叫帕斯夸.羅賽(Pasqua Rosee)所開設。

這種新飲料有它的反對者也有支持者。17世紀一位厭惡咖啡的評論家就抱怨咖啡是「由老麵包皮與燒過的皮革碎片製成,再敲打成粉末」;另一位則將其形容成「煤灰的糖漿與舊鞋的精華」。威廉.柯貝特(William Cobbett,1762-1835),一位政治家、改革者與經濟學家,在他的同儕團體裡是少數幾個譴責咖啡為「餿水」的人。
[em2] [em2]
发表于 2004-5-26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各 地 咖 啡 文 化

我喜欢拿铁!它奶味儿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15: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各 地 咖 啡 文 化


红颜素影: Re:各 地 咖 啡 文 化

我喜欢拿铁!它奶味儿重……

我常喝曼巴,曼特寧+巴西,你可以嚐嚐看
拿鐵---->我推薦貝那頌,法國風味,名字也是法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6 15: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各 地 咖 啡 文 化

摩卡也是最爱……
它给我伤心的感觉……很美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地方生联盟 ( 沪ICP备10219162号-68 )

GMT+8, 2025-9-5 13:06 , Processed in 0.08709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