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生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怀念我驻南大使馆的三位烈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4 19: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颖
中国共产党党员、《光明日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光明日报》广告部美术编辑。1999年5月8日凌晨,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的导弹袭击中不幸遇难,以身殉职。
  朱颖1989年9月考入天津轻工业学院工业艺术工程系,在大学期间曾被评为三好学生。
  1992年8月,朱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新世纪信息纸厂。1994年初,调入《光明日报》社广告部工作,任美术编辑。朱颖认真学习新闻业务,充分利用所学美术专业知识,做了大量的广告版面编辑和广告设计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她为《中华读书报》设计的形象广告,获得1994年首届“敬业杯”全国报纸优秀广告评选优秀奖,为《书摘》杂志设计的形象广告获1995年第二届“昆仑杯”形象广告优秀奖,为《光明日报》“中华好风尚”活动设计的公益广告《一滴水》、《一棵树》,荣获1996年“第二届全国报纸广告比赛”三等奖。
  1998年7月,朱颖同志随丈夫许杏虎同志赴南斯拉夫工作时,科索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许多同志为她担心,她却以大无畏的精神毅然前往。到南斯拉夫后,她主动配合许杏虎同志开展工作,开车、传送稿件、购物、加油,尽职尽责,做了大量的工作。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悍然施行空中打击后,组织上为安全起见曾考虑安排她回国,但她表示当地工作需要,她应该留下来继续工作。为了向国内广大读者揭露北约的罪行,她和丈夫许杏虎不怕牺牲,忘我工作,冒着生命危险,不分昼夜,多次深入到被炸现场采访,协助许杏虎同志40余天发回近百篇报道,并由她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表现出一名新闻工作者高尚的风范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朱颖的生命是短暂的、高尚的、圣洁的。她是为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全人类的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勤奋工作、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许杏虎
中国共产党党员、《光明日报》驻贝尔格莱德首席记者。1999年5月8日凌晨,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的导弹袭击中不幸遇难,以身殉职。
  许杏虎1986年7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东欧语系塞尔维亚语专业,是一位品学兼优的优秀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光明日报》国际部。在国内工作期间,他长期从事夜班编辑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谦逊好学,不知疲倦,为《光明日报》的国际宣传报道做出了重要贡献。1995年9月至1996年7月,他赴南斯拉夫进修塞尔维亚语。1998年7月起,受报社委派携妻子朱颖赴南联盟工作。
  许杏虎赴南后就面临科索沃问题,他深入了解当地情况,认真研究形势,很快就熟悉了工作环境并全身心投入了报道工作,截至北约对南联盟动武前,他已发表了90余篇有关消息和分析文章。在北约轰炸南联盟之前数天,他发回了《离轰炸还有多远》一文,是我国新闻媒体中对科索沃局势做出准确判断的报道。3月24日北约轰炸南联盟后,他不惧艰险,忘我工作,哪里有炮火就出现在哪里,不但发回了大量有现场感的文章,还拍摄了很多有价值的照片。他曾经说:“我是学塞尔维亚语的,在这里进行战地报道是我的荣誉,更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再危险也要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他始终坚守新闻报道岗位,从北约开始袭击南联盟到他英雄牺牲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共发稿近百篇,对北约狂轰滥炸的野蛮行径、对南斯拉夫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进行了真实、迅速、准确的报道,其中《多瑙河别为我哭泣》、《不屈的歌声》、《住手!北约》等文章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使中国和世界上的广大读者及时了解到北约轰炸南联盟的真相,受到国内外群众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并得到报社领导和国务院新闻办的表扬与肯定。从4月5日起,由他撰写,其中也有部分内容由朱颖撰写的长达三万多字的43则战地日记《亲历炮火》在《光明日报》连续刊出。这组战地日记以其新颖的角度和真实感人的内容成为光明日报此次有关北约轰炸南联盟报道的特色栏目,获得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许杏虎是优秀驻外记者,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光辉榜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他以大无畏的精神战斗在炮火纷飞的最前线,及时、准确、生动地报道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侵略南斯拉夫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人生乐章。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追求理想、奋发向上的风范将彪炳史册,永远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利益、为世界和平和人类的发展而奋斗。

邵云环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主任编辑,在1999年5月8日凌晨北约残暴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时不幸以身殉职。
  邵云环1968年12月至1971年9月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建工处当工人。后被推荐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学习塞尔维亚语。1975年2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参编部做塞文翻译工作。1986年7月至1990年10月在参编部俄文室东欧片从事塞文参考报道选译和调研工作。1990年9月至1993年10月在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任记者。1993年10月起在参编部俄文室东欧片从事塞文的选译和调研工作,并于1995年3月起任俄文室副主任。1996年5月起调任《参考消息》二编室副主任。1999年3月15日赴南斯拉夫任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
  今年3月,南斯拉夫局势日趋紧张,科索沃战火一触即发,她主动请缨到贝尔格莱德分社工作。不久北约便开始对南实施狂轰滥炸。作为新华社记者,她在发出了大量公开报道的同时,连续写了三篇通讯,及时准确地报道了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的现场情况,用事实揭露了北约轰炸造成的严重后果,字里行间洋溢着新华社记者的浩然正气,以及对北约轰炸的谴责,对南人民的钦佩和同情。
  北约罪恶的炸弹夺去了邵云环同志的生命,但她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的高度热情和关怀,她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发表于 2007-3-24 23: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一下太可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7 16: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个时代已经过去拉!]希望悲剧不要再重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地方生联盟 ( 沪ICP备10219162号-68 )

GMT+8, 2025-7-31 22:05 , Processed in 0.0423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